摘要: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是近十幾年全國各旅游高校面臨的一個新課題。本文將從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措施具體實施過程中涉及到的課程體系設計、專業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實施以及師資隊伍建設五方面來對國內外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分析、比較。
關鍵詞: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比較分析。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思想)的指導下,為實現一定的培養目標,在培養過程中形成的較為穩定的結構狀態和運行機制[1]。人才培養模式的主要內容是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措施[2],即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和如何培養此類人才。本文將從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措施具體實施過程中涉及到的課程體系設計、專業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實施以及師資隊伍建設五方面來對國內外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分析、比較。
一、國內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1978 年,上海旅游高等?茖W校等一批高等?茖W校相繼成立,中國旅游高等教育拉開了序幕。三十多年來,中國旅游高等教育體系已經形成了研究生、本科、?、高職四個培養層次,本文以開設旅游管理專業的本科、高職兩個層次的高等旅游院校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人才培養模式。
。ㄒ唬⿲挿夯呐囵B目標。
國內旅游管理專業本科層次人才培養目標是為旅游業的各類旅游企業、事業、機關單位培養高級復合型人才。即使是提倡以職業教育為核心的高職旅游院校,其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也難以擺脫本科學科性、系統性理論教育的影響。www.explorelavillita.com在人才培養方面,面面俱到,酒店、旅行紅、景區、會展等各個旅游行業都有涉及,表現出了寬泛化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ǘ┫到y性、知識性的課程體系設計。
中國旅游高等教育課程體系是圍繞旅游管理學科的系統理論構建起來的。整個課程體系建立在一般公共基礎理論之上,在此基礎上構建經濟管理學科理論知識體系,進而深入到旅游管理理論知識領域。具體到旅游管理理論知識領域,其課程體系也是先設置概要課程,再設置專業性更強的課程?傮w來看,是一種系統性、知識性強,層次分明,層級遞進的課程體系設計[3],追求全面的、系統的、邏輯的理論知識。
。ㄈ├碚撔、綜合性的專業課程設置。
與寬泛的人才培養目標和系統性的課程體系相適應,國內旅游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偏向于理論性知識傳授的課程居多,真正的實踐類課程很少。專業課程設置綜合性很強,大多數旅游高校的課程體系中均同時存在旅行社經營管理、導游實務、旅游資源開發與規劃、旅游景區管理、飯店管理概論課程。
。ㄋ模┨剿髦械膶嵺`教學體系。
由于旅游管理專業的實踐性及應用性特點,國內多數旅游高校也開始注意到實踐教學在旅游管理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國內旅游高;拘纬闪嗽诘谒膶W年進行專業實習的慣例。一些國內的獨立學院和高職院校開始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路上邁出步伐。如暨南大學中旅學院, 它依托深圳華僑城集團(集團董事長兼中旅學院的院長)旗下的酒店、旅行社、景區景點,讓學生在4 年的學習過程中一邊學習、一邊實踐,走上了相對穩定、規范的校企合作之路[4]。
。ㄎ澹├碚撍仞B高,實踐經驗缺乏的師資隊伍。
國內眾多旅游高校的旅游管理專業師資隊伍由以下三類教師組成。第一類是由地理、歷史、經濟、管理、園林規劃與設計、外語等學科轉行過來;第二類是旅游管理專業碩士或博士畢業,從“學!钡健皩W!敝苯舆^來授課;第三類是旅游行業的從業人員轉行或兼職在高校從教。其中,前兩類占據了絕對比重,前兩類師資學歷普遍較高,具有較高的理論素養,但大多數缺乏旅游行業的實踐工作經驗,缺乏過硬的行業崗位技能。
二、國外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國外大學正式設置旅游專業始于20 世紀60 年代末,80 年代是旅游高等教育的大發展時期,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旅游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尤以始建于20 世紀初的美國康奈爾大學旅館管理學院和與之隔海相望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在國際上聞名遐邇。本文就以這兩所旅游高校作為主要案例,分析國外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ㄒ唬⿲iT化的培養目標。
雖然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與美國康奈爾旅館管理學院屬于不同層次的高校,前者培養職業人才,后者培養本科層次人才,但兩所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存在一個共性,即重視專門性人才的培養。兩所院校均以為酒店行業培養懂理論、熟悉業務、又會實際操作的專業化管理人才為目標。
。ǘ⿷眯缘恼n程體系設計。
國外旅游高等院校的課程體系設計以“應用性”為突出特點。瑞士旅游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中,理論課程時間與課外實踐時間之比保持在1:1—2:l之間。其中,洛桑學院規定新生入學后,必須經過18 周的酒店基本功鍛煉,每周一個課題,如餐飲備料、運輸、初加工、餐具洗滌、客房整 理、餐廳服務、大堂清潔等。美國各旅游院校的課程體系中對實踐的要求也非常嚴格[5]。密西根州立大學招待業管理學院要求學生必須完成800小時實習任務,其中400 小時的認知實習,400 小時的管理實習;佛羅里達國際大學招待業管理學院要求學生完成1300 小時的實踐任務,其中1000 小時的工作實踐,300 小時在旅游業的管理實習[6]。
。ㄈ⿵V泛、精深、動態的專業課程設置。
美國康奈爾旅館管理學院以其廣泛、精深的課程設置聞名。學院設置的學科基礎課(國外稱商業課)內容廣泛,如經濟學、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營銷管理、決策管理、管理溝通、社交訓練、法律、定量分析方法等。而專業課的設置則頗有深度,如招待業財務管理、餐廳管理、設備管理、商業與招待業法律、派房管理、烹飪理論與實踐、酒店發展與規劃等,而且學生必須獨立完成課程的研究報告[6]。這樣的課程設置使學院培養出來的人才既有扎實的理論根底,又有實際的運作能力。瑞士洛桑學院的課程設置則不斷推陳出新,如近年來推出的國際營銷策略、國際化市場學、國際連鎖管理、全球戰略、跨學科案例研究、亞洲商業等課程,深受學生歡迎[7]。
。ㄋ模┏墒、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
美國康奈爾大學旅館管理學院與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系統的實踐教學體系,包括校內實訓、社會實踐及企業實習。
美國康奈爾大學旅館管理學院主樓內設有實驗旅館,其中有80 間客房和一個會議中心,每學期可供200 名學生實習。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則在校內設有7 間不同風格的餐廳,這些餐廳既可為學生提供用餐服務,又是教學場地,學生輪流充 當顧客與服務員的角色,教師則在一旁現場指導和授課。除了在校內設置實驗教學基地,為學生創造親自動手實踐的條件,使學生得到與今后實際工作崗位完全相同的模擬實習外,兩所院校還把教學鏈延伸到社會?的螤枌iT向學生提供院外的實習課程,讓學生在畢業之前就受到監督雇用式的嚴格訓練。洛桑學院的校園內通常只有七八百名在校學生,另外七百余人則在世界各地酒店實習。學生畢業后可到各國高級星級酒店直接上崗,一般可任部門經理、助理,不必再經實習期[7]。
。ㄎ澹﹪H化、行業化的師資隊伍。
師資的國際化和行業化是康奈爾和洛桑的共同特點。瑞士職業教育的師資隊伍由兩部分組成:一種是具備5 年行業從業經驗的管理者;另一種是學院的專職教師,須有4 年的學徒經歷,3 年以上行業實踐經驗。洛桑學院聘請教師的必備條件是要有經營酒店的經歷[8]?的螤杽t把酒店業著名專家的講座作為必修的教學計劃。此外,兩所院校的教師隊伍國際化程度高,學校往往會從世界各國聘用急需專業和新興專業的教師,而且學校和很多國家的學校之間都簽訂了互派協議。不同國籍,不同文化的師資人才的組合,形成了更寬廣的文化視野和更全面的智慧集聚[6]。
三、國內外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比較。
。ㄒ唬┡囵B目標的差異。
國外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體現出鮮明的專門性,美國康奈爾和瑞士洛桑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為酒店行業培養高級專門管理人才。而國內各旅游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在表述上雖都不大相同,但存在一個共同之處,即希望培養出高級復合型人才,希望培養出的學生既能做酒店管理、又能當導游,還能對旅行社進行管理,并且會旅游開發規劃。這樣的人才培養目標過于寬泛,且定位和要求模糊不清。尤其對于那些辦學時間不長,處于一本、二本及高職院校中間的獨立學院而言,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需要在辦學過程中逐步摸索和研究的。
。ǘ┱n程體系設計的差異。
國外旅游高等院校的課程體系設計以“應用性”為突出特點。瑞士旅游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學生的職業需要構建課程體系,追求應用性與實際操作性。美國各院校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上,雖強調厚基礎、寬口徑,強調學生科學、人文素質的培養及經濟學、管理學、法律、會計等方面理論基礎的牢固,但在專業課程設計上非常重視學生應用能力、適應能力的培養,很多旅游宏觀管理方面的課程均體現了這一點。而國內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基本是以旅游學科的系統化理論知識為核心構建起來的,追求全面的、系統的、邏輯的理論知識,本質上偏向于學問中心主義[8]。
。ㄈ⿲I課程設置的差異。
國外旅游高等院校的課程設置表現出廣泛、精深、動態的特點,培養和訓練學生應用能力的課程較多。而國內的課程設置則偏向于注重旅游學科體系的系統性。專業課程設置中,繼承性知識的傳播占了主要教學課時,缺乏對學生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培養的課程,且專業課程的更新比較緩慢。
。ㄋ模⿲嵺`教學體系的差異。
國外旅 游院校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系統、穩定的實踐教學體系,包括校內實訓、社會實踐及企業實習,且與理論教學結合緊密。而國內大部分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實踐集中于第四學年,一方面由于企業的不配合、學校的不重視,學生在實習單位充當勞動力的現象比比皆是,無法真正實現換崗實習或管理實習。另一方面,大多數學生利用這段時間做畢業論文、找工作,使實習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當然,國內的一些獨立學院和高職院校也開始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路子,但大多校企無法建立起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缺乏統一規范化的實踐教學體制。
。ㄎ澹⿴熧Y隊伍的差異。
國外旅游管理專業師資隊伍表現出國際化、行業化的鮮明特點。師資隊伍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教學團隊,他們不僅有很高的學歷,而且多數在業界有多年的從業經驗,具有非常豐富的實戰經歷。而國內旅游管理專業的師資隊伍則由地理、歷史、園林規劃與設計、外語、經濟、管理等學科轉行為主,學歷普遍較高,具有較高的理論素養,但大多缺乏旅游行業實踐經驗,這嚴重制約了國內旅游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李炳義。應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l)。
[2] 朱晟利。論人才培養模式的概念及構成[j].當代教育論壇,2005,(5):28-29.
[3] 王玉。中國與瑞士旅游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差異分析[j] .商業經濟,2011,(5)。
[4] 陳秋華,張健華。旅游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 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 .
[5] 鄒亮,王穎,曹洪珍。 相關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分析[j]. 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4)。
[6] 王文君。 中美旅游管理專業本科教學的比較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學報,2000,(11)。
[7] 鄒亮,王穎,曹洪珍。 相關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分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4)。
[8] 陳文婷。海南與瑞士旅游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j] .中國科技博覽,2011,(25)。
本文標題:國內外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比較分析 由互聯網用戶整理提供,轉載分享請保留原作者信息,謝謝!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
鏈接地址:http://www.explorelavillita.com/ymlnews/505056.html